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走进山南 > 旅游服务

山南“热”度丨鼓声一响,震撼人心!

时间:2021-11-23 13:53:55 来源:山南市旅游发展局

你也许看过陕北安塞腰鼓

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在山南,也有可以让你心动的腰鼓舞



相传在公元八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赞布赤松德赞,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耶寺,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


为了迷惑鬼神,他们就从达布地区这请了卓巴七兄弟(跳舞的演员)跳卓舞镇魔,卓舞藏语意为“腰鼓舞”,从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开来。


表演时,舞者们时而挥动着手里的鼓槌,时而转着圈,用力撩起裙摆,时而击中腰间别的鼓,举手投足之间,每一个动作都直击心灵。根据节奏快慢不同,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甩动着头上的辫子,让辫子在最靠近土地的一瞬间,顺势接地,以这样一种夸张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土地的敬畏

01

-------------------------

舞蹈特色

除了舞蹈特色,卓舞的服装很有特色。



卓舞中的领舞者被称作“阿不热瓦”,从穿着就能看出一种与身俱来的威严感:身披斗篷、脚踩藏靴,裤脚宽大,用狮子纹饰的铃铛系紧,并扎上牦牛毛制成的流苏,表演时,“阿不热瓦”还要手持“达达”、头戴标志性的黄色面具,穿上这一身与现代藏装差异极大的表演服装,所有动作都虎虎生风。


而群舞演员“卓布穷”的装束,则能看出西藏原始年代中的活力:统一穿着黑色长裙,脚踏噶洛鞋,腰上挂着圆鼓,手握鼓槌,还有“长发及腰”的头饰,舞动起来,一幅翩翩欲飞的样子,活力十足。



细节之处,更是对遥远的原始藏族社会的还原。“阿不热瓦”身着白底藏蓝纹饰斗篷,方形的一块布上“回”字形花纹是最鲜明的特色。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花纹,实则反映的是藏民族生活的原始社会,是图腾一般的存在。


手中的道具“达达”是五谷丰登的希望。“阿不热瓦”跳舞时必须手持“达达”——竹子、哈达、鹰的羽毛所做成的类似“指挥棒”的手杖,在所有可能的细节中用“吉祥五原色”:黄、绿、红、蓝、白,寄托五谷丰登的希望。“阿不热瓦”舞蹈时高举“达达”,则是寿比天长的美好祝愿。



另一边,16名“卓布穷”,腰间别着同样画有吉祥图案的圆形腰鼓,手里握着粘有五色装饰羽毛的弯曲鼓槌,连每一个舞步、每一段场次,都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寄托。

02

-------------------------

各有千秋

山南的卓舞,因地域文化不同,各有特色。


久河卓舞一般表演,是偶数人群参加,以便于穿插队形,开场时由1位身披羊皮头顶面具的“卓本”(卓舞的领队或指挥者)带队出场,“卓本”手持“达达”(彩箭)站立中央指挥舞的次序和鼓的击法,甚至大声叫击鼓点:“点”、“三点”、“五点”“七点”、“九点”,以统一击法和节奏,整个舞蹈段落共计有12段。



然而,昌果卓舞有两人领舞,一先一后,领舞者戴白色平板面具,舞鼓人头戴长,舞到高潮时两手击鼓,身体左右上下翻转,长辫随之扫地旋转,气势壮观。山南卓舞的鼓较小,系在腰间,所以舞时动作幅度大。



不过,观看任何一种卓舞,都能感受到舞蹈的激情,让人心情澎湃。


03

-------------------------

大受欢迎

在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坝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时果卓是最受欢迎的,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磋步跳起,控舞双袖载歌载舞,舞群中不时发出"哑哑"的呼叫声,催动舞蹈情绪直线升腾,在狂热气氛中尽兴而止,光想象都能感受到那时的气氛是多么的欢乐、热闹。



难怪,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琐记》中讲到卓舞,其舞资矫健,动作挺拔,既展现舞姿又多重情绪表现,显示了藏族人民的剽悍气质,是啊,只要是看过表演的人都无不赞叹卓舞之震撼。


作为藏族传統舞蹈文化中ー种比较特殊的艺术,果卓为现存世界各民族传舞蹈文化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


如果可以,想把卓舞定义为:“人体最精彩的工艺”,老一辈舞者们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理念,使卓舞的神韵、风格、特征更加浓厚,成为了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活动。


有机会一定要到山南,看一场热闹的卓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