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走进山南 > 旅游服务

藏猕猴在西藏

时间:2019-01-23 10:38:20 来源:

西藏的故事,要从猕猴开始。

 

先祖是猕猴

 

在藏族人家心里,他们的祖先就是由心地善良的猕猴演变而来的。

 

藏山南市乃东区,有一座山,叫贡布日山。这座山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这里的一个“猴子洞”。

 

传说,远古时期,有一只猕猴在这个山洞中修行,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弟子。当时,一位罗刹女(印度神话中的妖怪)喜欢上了猕猴,但遭到猕猴的拒绝。罗刹女威胁说如果不娶她,她就要自杀,并且转世成魔鬼,要日杀万有情,夜食千生类,使整个藏地变成魔鬼的世界。

 

猕猴听后,很难为情,若与其结合,则破坏了自己的戒行,若不答应,却又造下了罪业。遂前往观世音菩萨处求主意,菩萨却同意他与罗刹女成婚。他们结婚后,生下了六个小猴。(《贤者喜宴》记载)之后不断繁衍,增加到了五百多只,而山南市泽当镇,藏语就意为“猴子玩耍的坝子”,这里就是传说中猴子们玩耍的地方。

 

猴子繁衍后,为了解决食物,开始种粮食,又因吃了粮食,猴子们的尾巴变短,并能说话,遂变成了人。这就是传说中藏族先民的由来。

 

猕猴变人的故事在西藏广为传播,并记录在古老的书籍之中,还画在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的壁画上。由此可见,在藏族人家心里,猕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法王松赞干布遗训》、《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如意宝树史》等书记述了猕猴变人的故事)

 

 

 

为猕猴让地迁村

 

央视纪录片《第三极》第一集《生命之伴》中,有一个场景。

 

村民多布杰,每天早晨天不亮便起床,匆匆吃过早餐,就开着皮卡车去为心爱的“孩子”们喂食。当多布杰到达一片草坝子时,他会按响汽车喇叭,随即“咻……咻……”呼喊起来,不久,山上便树动枝摇,猴“孩子”们相继跑下山,热情地围拢在他身旁,眼巴巴地瞅着他手中的食物。

 

十多年前,五十多只藏猕猴跑进村子,“搞破坏”挖出村民春耕播下的青稞种子,偷吃庄稼,而且来了就不肯走。村民们很是苦恼,后来经过商议,村民们决定,将土地让给这群猕猴,村民们则重新开垦田地,另建新村,并开始整治保护猕猴生活的环境。

 

这里,就是如今的西藏甲嘎东赞生态景区,是西藏野生藏猕猴观赏点,退休后的护林员多布杰也成为景区藏猕猴的饲养员。山林生态好转了,藏猕猴群逐年扩增,猕猴群也就此“安家”,数量由2000年的20多只,发展为现今五个族群,共4000多只。景区成立后,游客的到来也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多布杰知道这些猴子最喜欢吃苹果,所以苹果成熟的季节,它们每天的餐前小吃就是当地产的小苹果,正餐则是青稞,供猴子们捡拾。正如多布杰所说:与这些猴子相处和人相处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同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样明白谁是对自己好的人。

 

“猕猴变人”故事的流传,让藏族人民尊重猕猴;而善良的心地,让藏族人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这或许也是他们可以轻易原谅“搞破坏”猕猴的原因。

 

 

 

藏猕猴的乐园

 

印象里,猴子应该喜欢峨眉山那样山清水秀,草木葱郁的地方。但藏猕猴,比较独特,它们喜欢西藏3000—4000米的高海拔,喜欢石山、林灌地带,特别是岩石嶙峋、悬崖峭壁又夹杂着溪河沟谷、攀藤绿树的广阔地段,往往是它们最理想的生活场所。

 

在山南桑日县,藏猕猴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花果山”——达古景区。

 

曾有人用“山脚盛夏山岭声,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的诗句来形容达古峡谷的奇特美。达古峡谷素来就有西藏的九寨、山南的江南等美称,这里气候湿润,植被繁茂,茂林峡谷,溪流瀑布一应俱全。

 

人们的保护,环境的优越,让生活在这里的猕猴,可以“肆无忌惮”。平时它们就在山林草丛嬉戏觅食,偶尔三五成群,或数十只抱团,于公路旁守望。“不怕人”是对它们的第一印象,它们像是这里的“开山者”,左边悬崖万丈,右侧绝壁江水,前面是猕猴,没办法绕过去,必须乖乖交出水果零食。

 

它们不会客气,饼干、花生、苹果等,照单全收。它们憨态可掬,或晒太阳,或与游客拍照,偶尔还有怀兜小猴卖萌者。食物吃完了,它们就跑到一边自己玩,也不会张手来抢,一点也看不出来它们是野生的,那么温顺可爱。

 

达古景区,猕猴众多,一到峡谷,它们就开始迎接远方的客人,而对藏族人家来说,猕猴不只是动物,更是他们敬畏的生命,猕猴们在这里自由自在,繁衍生息,正是雪域生机又一个有力的证明。

 

在西藏,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广阔的天地,温暖的阳光,善良的人们,让每一个动物在这里都会获得一种归属感。这是千百年来,青藏高原上人们遵从自然规律而生发出的生命哲学:尊重生命,回馈自然、和谐处世、宁静致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