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珠和白面藏戏团
去宾顿村的路上,天上飘着蒙蒙的细雨。远远的,便听到一阵热闹的锣鼓声,随着锣鼓声渐渐清晰,陪同的人告诉我们,藏戏团的排练场到了。排练场,实际就是一个占地四五百平方米的露天院子。院子的正前方有一个戏台,四周有几间堆放道具和服装的屋子。藏戏团的演员们正在戏台上专心致志地排练着,下雨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们。
伴随着气势磅礴的锣鼓声,演员们身着彩色的戏服,头戴白色的面具,迈着古朴、欢快的舞步走上戏台。他们时而围成半圈,时而排成一列;时而转圈,时而原地舞动,舞蹈技巧复杂多变,令人眼花缭乱。在舞动之余,演员们还会停下舞步,站成一列。只见一位长者出列,用一种特殊的唱腔唱出高亢激昂的曲调,而其他人则在一旁低声附和。短短十几分钟的排练,让台下观看的我们入了迷。
主唱的长者名叫巴珠,今年50岁,瘦高的身材让他在人群中十分显眼。巴珠告诉我们,刚才他们排练的藏戏剧目是《诺桑王子》,是藏戏最古老,传演最广泛的传统剧目之一。
巴珠介绍:这个剧目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在很久以前,相传有南北两个国家交战,南国的国王贪婪残暴,民不聊生,北国的国王特别是王子诺桑宽厚待民,深得民心。最终北国战胜了南国。这个剧目主要就是歌颂诺桑王子。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语言的不同,藏戏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巴珠说,他们排练的这种藏戏叫白面藏戏,是藏戏的一个流派,也是相传起源最早的一种藏戏。白面藏戏就诞生于他的家乡--西藏山南琼结县的宾顿村。
巴珠说:白面藏戏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面具是白色的,面具上的眼睛往天上看。五世达赖的故居就在这里,相传他的眼睛就是长成这样,所以面具上的眼睛往天上看就是为了纪念他。另外衣服的底色是白色的,因为藏戏的创始人是唐东杰布,传说他当时的衣服都是白色的,所以现在藏戏的服装也是以白色为主。
宾顿村的藏戏团是西藏成立最早的一个藏戏团。巴珠的叔叔年轻的时候就一直是这个藏戏团的演员之一。巴珠听叔叔说,那时候,藏戏团每年都要到拉萨去参加雪顿节的表演,并且白面藏戏总是成为第一个表演的节目。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藏戏团由于资金问题被迫解散。眼看着村里会跳白面藏戏的人和自己一样渐渐老去,巴珠的叔叔很是着急。在征求了巴珠的意见后,叔叔把这门技艺手把手地传授给了他。
巴珠说:一方面我自己感兴趣,另一方面,我的老师,也就是我叔叔,在他去世前,他把这门技艺传给了我,希望我能担负起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责任,我也觉得义不容辞,希望能把自己民族的文化代代传下去。
巴珠说,白面藏戏的舞蹈和演唱技巧都十分复杂。单就舞步来说,就有九种技巧。而演唱由于曲调较长,需要演唱者具备十足的底气。而且那时候藏戏的戏词没有文字记录,只能通过口口相传。为了更好地记住戏词,巴珠只能借助录音机。
巴珠介绍:当时和我一起学习藏戏的有14个人,都是跟我叔叔学习。我们是边学习,边记录,通过录音机都记下来,白天在叔叔那里学习,晚上又听着录音机再自学,然后再把这些戏词写下来。
通过巴珠的勤奋练习,他很快掌握了这门技艺。但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2006年,藏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了国家的专项资金,宾顿村的藏戏团又重新得到了恢复。巴珠说,如今通过不断传承与发展,藏戏团从刚恢复时的12个演员,发展到了28个演员,而且有一半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巴珠说:国家有了专项资金,地区和县也有补贴在扶持,帮我们修建了排练用的场地,购置了服装和道具,而且我们参加排练也有一定的务工补贴。现在,只要是第二天有演出,我们头一天排练一下就可以参加演出了。
巴珠还收了11个年轻的徒弟。他们都是宾顿村的村民,年纪都在20岁上下。巴珠把自己多年整理的关于白面藏戏的文字资料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徒弟们。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最原始的白面藏戏不走样、不变味地传承下去。
现在,宾顿村藏戏团的演出一年有五六场,西藏自治区的一些大型活动上,都可以看到演员们的身影。但巴珠和藏戏团的演员们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有一天,藏戏团能走出西藏,走向全国和全世界。
巴珠表示:我们藏戏团所有成员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白面藏戏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越远越好,让所有的人都能了解这门技艺。
告别了我们,巴珠又回到了戏台上,继续和年轻人一起排练藏戏。有时候,他会停下舞步,微笑地看着这些年轻人,时不时地帮他们纠正一下动作与姿势。我们从巴珠的笑里,仿佛看到白面藏戏未来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自治区政府网站
区(市)县政府门户网站
市级部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