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走进山南 > 美文美图

山南美物丨以“帽”取人

时间:2021-12-24 09:51:44 来源:山南市旅游发展局

在西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服饰文化也是重要一帜

光是帽子,都有很多类型


不同帽子有不同的故事和文化,有的带着传奇色彩,譬如托梦等美好传说;有的因为气候、环境等变得“与众不同”,有的则可以从帽子就能看出女子是否婚嫁等等。


次仁金果


在山南,最有名的帽子,就算是次仁金果了。


传说,古代有一位圣人在布达拉宫的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了雪山飘绕着金色彩云的壮观美景,从而受到启发,  连夜秉烛制作出了一顶帽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藏帽——“次仁金果”。在重要节假日时,藏族男子就会头戴次仁金果,盛装出席,这是藏民族传承百年的习俗。



价格几百、几千不等的次仁金果帽子是基本是人手一顶,造型、刺绣、毛边,每个细节都精致至极。戴次仁金果,一是为了吉祥如意,二是可以通过帽子的颜色、图案及制作程度来表现藏族人民对节日、活动的重视。



次仁金果通常是由家里当家人或者是长辈佩戴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会戴用金花缎、金丝带作为装饰的金丝冒,显得时尚。


“乌折”帽


羊卓服饰中的“乌折”帽的故事,则与仓央嘉措有关。


相传,仓央嘉措为剃度授戒到浪卡子宗(县),走进西藏巴纠塘大草原时,遇见“棍如”(今指苏格)、“赠如”(今指洞加)两部落为草原而争斗,听了两部落头人的诉说后,他把头束放在两部落人中间,左手的拇指直指“赠如”头人,右手的拇指直指“棍如”头人,然后一言不发就启程了。两部落头人深思良久,才知仓央嘉措旨意。从此,两部落便结束了纠纷。



为了永记这一化干戈为玉帛的日子,“赠如”妇女的发辫放在左边,“棍如”妇女的发辫放在右边。影响最深的,就是“棍如”妇女,她们将相似于仓央嘉措头束的黑氆氇头巾叠成三角形,戴在头上。顶头角指仓央嘉措,前后角分别指“赠如”和“棍如”。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今已形成了工布学乡苏格村妇女一种独特的服饰。名叫“乌折帽”,“乌”是“头”的意思,“折”是“束”的意思。



妇女们头戴的“乌折”帽,夏季时天气炎热,“乌折”帽会被折成三角形,而冬天,乌折帽则是全部包住头部,既能暖住头部,也能暖到耳朵,一举两得。这与浪卡子高海拔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



聂霞


山南民族服饰中,还有一种极具特色的帽子。


妇女的小圆帽叫“聂霞”,男子的圆帽叫“迦丝”,寓意“圆融和谐,不偏不倚”,是用黑色氆氆和金丝缎缝制的。“聂霞”起源于山南隆子县,后流传其他区域,在乃东和琼结也颇为盛行。



据说,“聂霞”帽的两个三角形,象征鸟的翅膀,佩戴时,如果两翅向后,表示佩戴者已婚,如果翅扇偏向一侧,则表示未婚。如今,随时时代衍化和审美变迁,“聂霞”帽的角已发展为八个或是十六个,有了更丰富的造型和层次。


门巴“小红帽”


每年,当山南错那县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勒布的春天已经来临。漫山遍野的杜鹃,调皮的门巴族姑娘,一抹抹艳丽的红色挤满了郁郁葱葱的山谷。这一抹抹红色,就是门巴族。



门巴族,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在西藏门隅地区和墨脱县。“门巴”意思是“居住在门隅”。由于山河阻隔,外人难涉,历史上曾将门巴族居住地称为“隐藏地”。



而错那县勒乡,也是“隐藏地”之一。这里的门巴文化习俗受到藏民族文化的影响,但其独特的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审美观念造就了独特的门巴服饰。红色,自古以来就赋予了“喜庆”的寓意,而在错那县勒乡因为门巴族的繁衍生息,红色,成了这里习以为常的颜色。


门隅门巴族的帽子最具特色,不论男女都戴这种帽子,门巴语把这种帽子叫作“八拉嘎”,帽顶是用蓝色的或者黑色氆氇做成,帽子的下部是用红色的氆氇做成,翻沿是黄褐色绒包蓝布边,并要留一缺口。



戴帽子的时候,男子缺口在右眼的上方,女子缺口往后,帽子的下沿有条彩色的辫子。大红色的帽子,再加上鲜明的配色,十分夺人耳目。过去,一到重大节日或者活动的时候,男女都戴,村居里、山野间,跳舞、歌唱、采茶……都是耀眼的“小红帽”。而如今随着生活的变化,小女孩戴得依旧较多,一般两岁时就开始戴,而男孩戴的则慢慢减少了,只有村里的老人,不论男女,还保持着传统的遗风,经常戴着小红帽。


从次仁金果到门巴“小红帽”,这些造型独特,制作精美的一顶顶帽子,不只是民族服饰的装饰物,更是当地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体现。


当你来西藏,在山南,看到这些漂亮的帽子,你也能大概知道,它们的主人来自哪里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