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典之乡”杰德秀镇
在雅鲁藏布江畔、贡嘎机场旁,还有一个历经千年、属于西藏的“时尚中心”——杰德秀古镇。
编织的彩虹
“杰德秀”,藏语意为“口齿流利的地方”,古镇的发展从何而起,具体历史已经不可考,但在雅鲁藏布江沿岸有个民间说法:“杰德秀的女人不愁嫁,因为她们会织‘彩虹’”。
走在西藏街头,时常能看到藏家妇女腰间那引人注目的彩虹色,鲜艳夺目,熠熠生辉,这就是邦典。“邦典”藏语意为毛织围裙, 是一种五彩的、细横线条的氆氇(藏袍原料)。
有句话说:自古邦典出山南,山南邦典出杰德秀。即使在今天,杰德秀“邦典”也是西藏拉萨八廓街等市场的“半壁江山”。有关资料显示,杰德秀镇生产毛织品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生产围裙也已有五六百年。
历史上,杰德秀古镇店铺众多,家家户户都拥有一台或多台织机,所织造的邦典曾为历代贡品,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邦典便产于这里。
杰德秀邦典以色彩斑斓、图案精美、配色考究、种类多样而出名。传说,文成公主从长安到西藏时,把各色染料带到了高原,才有了今天五彩斑斓的“邦典”。杰德秀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彩虹”,所以杰德秀镇又被称为“邦典之乡”,这里的邦典用料好、工艺细、颜色好,不管怎么洗,几十年不变色。
制作一条邦典,从纺毛线到染色,再到编织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不严谨,制作出的邦典就有问题。染色的染料就有好几种,其中不乏矿物颜料。
古镇上邦典编织的传承者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十多道工序把那些单一的颜色变成五彩邦典,就这样在机杼声中,流传了几百年,将杰德秀“邦典”从贡品变成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千年免税地
很多人出国,喜欢在免税店购买一些异国产品,而杰德秀古镇,就是一个发展千年的“免税”地。在这些参差不齐、古韵十足的建筑之下,杰德秀古镇将西藏千百年来的贸易交流发展史浓缩至今。
杰德秀是西藏八大古镇之一,“上印度、下汉地、东走打箭炉(现在的康定县)”这句民谚是当地人们对杰德秀古镇的概括。据考证,早在公元14世纪中叶,杰德秀就已经是商店、作坊林立,是当时山南基巧(相当于专署)的第二大贸易市场。
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杰德秀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小商品集散地,有来自尼泊尔、锡金、缅甸的商人,主要经营日用品,并把本地特色手工艺品如:围裙、氆氇远销国外。因此杰德秀古镇又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物币交换、物物交换的贸易中心。
每年藏历六月初十至十五,杰德秀“亚落从堆物交会”如期而至,西藏各地以及其他地区部分省市的商人就会慕名而来。鼎盛时杰德秀有商户二、三百家,客商达3000人左右。
走进杰德秀古镇,穿行青墙黑砖之间,仿佛能看到千百年前,来自各地的商人,在这里吆喝售卖,热闹非凡的场景。如今,这里虽不如以前繁华,但也是商店林立,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地方虽小,但是足够满足你“买买买”的欲望了,说不定还能淘个异国“宝贝”。
候鸟越冬处
古镇以北,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就是杰德秀湿地。
杰德秀有100多亩耕地,位于雅江河畔,因地势低洼,每年雨季江水上涨倒灌,这些耕地被江水浸泡之后,繁衍出大量的鲫鱼等鱼类。
因为水草丰茂,每年冬季还吸引着大量候鸟前来过冬,11月到来年4月,成千上万只赤麻鸭、斑头雁及黑颈鹤在此越冬。特别是赤麻鸭、斑头雁混交种群,最多时可达600只左右,同时起飞或降落,场面壮观。又因交通便利,这里成了很多垂钓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的首选之地。
逛完古镇,带着邦典,再来湿地拍个美照,岂不乐哉。
杰德秀古镇曾被评为国家重点镇及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西藏八大古镇之一、全国第二批特色旅游小镇,看似古朴的小镇,却将“潮流、时尚”融为一体,时髦的七彩围裙、繁荣的贸易中心、美丽的自然风光……
杰德秀古镇,四通八达,人杰地灵,自古繁华。它,不似江南古镇的小巧精致,却多了雅江赋予的豁然之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自治区政府网站
区(市)县政府门户网站
市级部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