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 文旅动态

用好“建管用考”四种方式 以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美好生活

时间:2023-07-31 17:50:00 来源:山南市文化局(市文物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了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山南市充分运用好“建管用考”四种方式,建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好基层文化队伍,用活基层文化阵地,加强考评结合,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因需而建,注重固强补弱,让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更健全、更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大众文化生活追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山南市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水平。投入643万余元实施县乡两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改造提升项目,配备电脑和耳机1054套、电脑桌2298张、椅子913把,提高县乡文化信息资源中心设备迈向现代化高质量水平,以数字化方式满足基层群众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山南市群众艺术馆积极推进公共文化云建设提档升级项目,为提高全民阅读、普及全民艺术提供高效数字化服务。县乡村级文化馆站以挖掘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为基础,改造或建设阅读室、农家书屋、小舞台等主题功能空间,积极开展书法摄影比赛、公益舞蹈培训等全民艺术普及活动,不断涵养美丽心灵。山南市图书馆积极打造城市书房、“智慧书屋”等融合图书阅读、书法展览、文化沙龙等服务的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了以市图书馆为总中心馆、各县(市、区)图书馆为分馆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在全西藏率先实现市县两级图书通借通还,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文献图书资源“互联、互通、交流”和“共建、共享、惠民”。此外,正在推进的山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市大型文艺演出、文化交流、遗产保护、队伍培训等提供场馆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多措并举,注重人才培养,为实现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宝贵资源。南市坚持以机构编制、培养教育、区域交流等为抓手,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推行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县管乡用”试点,制定优先职称评聘、优先职务晋升、优先推先评优的“三优先”政策,先后选派20余名文化干部进行交流,区域内文化工作得到深入交流、相互借鉴。举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效能提升培训班16期,培训基层公共文化业务骨干800余人次。2023年以来,山南市文化部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辅导培训11期次,受训280人次。山南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举办各类艺术辅导培训217期次,受训5260人次。

用活阵地,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更实效、更精准。年以来,市县乡村四级文艺团体,结合春节、藏历新年晚会、3·28西藏百万农牧解放纪念日、以及错那亚玛荣“邦桑”(林卡)生态音乐节、杜鹃文化旅游节、洛扎“茶拉推岗”文化节等地方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送到基层群众身边。同时,台球赛、篮球赛、自行车环城赛、青年歌手大赛、锅庄舞、广场舞大赛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在许多乡村社区文化馆站如火如荼开展。通过不断增强文化服务的实效性、精准性,让更多人就近享受、积极参与。在这些活动中,群众不只是文化观赏者,还能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观众成为主角。在努力办好乡村“四季村晚”、非遗舞蹈展示展演、广场舞展演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为群众展示自我、沟通交流和文化娱乐创造更多便利条件,也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好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智慧图书馆、“学习强国”和融媒体等各类数字化服务,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可以通过云网络平台进行直录播、让城乡群众能同步分享公共数字文化产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被逐渐打通。数字化赋能将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精准、更加精彩。

考评结合,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按照《西藏自治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服务绩效考核办法》,山南市结合实际完善考核办法,自2020年至今全市开展全面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绩效考核3次,并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月报告”制度,在县乡文化馆(中心、站)积极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乃东区和洛扎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被评定为三级馆。山南市图书馆顺利完成全国第七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二级馆的实地评估工作。

随着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有效创建,我市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